English

档案漫谈

●史海钩沉
1998-08-10 来源:生活时报 曾昭英 我有话说

中国的档案史已有3000多年,早至殷墟甲骨,晚至今天的电脑数据库。其间的历程、发展和演进构成了中国文化中最显赫的一面。如果没有档案,我们无以确定一个文明古国的存在,如果没有档案,历史也就成了无迹可寻的影子。

档案一名,所源甚晚。在《说文解字》中尚无“档”字,到五代时期梁顾的《野玉篇》才有“档”字,意即盛物的木格。而“案”字很早就见于史籍中,在《唐史》中即有“文案”一词,宋代有“分案”制,意即具体某一方面的事,如司兵权的“兵案”,司农的“农案”等等,所记载的称之为“案卷”。但档案二字合用,应在清以后,明人记载中还有“架阁库”一词,“架阁”就“档”的意思,“架阁库”就是档案库。推论起来,应是“档”上搁“案”之义。具体两字如何连接起来,史无记载,据单士元先生考证,应是满音的用法,在清初“档案”已成为常用之词。

范文澜先生曾将中国文化的主流脉胳称之为“史官文化”,这个词涵义甚广,仅就“史官”二字,便是指档案的记录者与编纂者。《周礼疑义举要》中写道:掌文书者谓之史。在商之前,“史官”的原型是“卜官”,在甲骨上占卜,检验是否灵验,并记录其结果。内容包括战争、祭祀、礼仪以及下雨、春耕、狩猎等一切社会生活的内容。这种带有巫术性质的职业是当时社会最有权威的,其神圣性不容置疑,而记录的结果掌握在统治者的手中,既是“君命天授”的象征,又是加强统治的手段。因此,“史官”的分工越来越详细繁复,在《周礼》中已有了严格的分类,有掌握全国财经的“天官”,管理人口和土地的“地官”,记录宫庭生活和贵族谱系的“春官”(老聃曾任此职),考察山川地势的“夏官”,主掌牢狱的“秋官”等等。一直到封建王朝末期,职责越分越细,其根本制度却与《周礼》是一脉相承的。因此,中国称得上是一个档案大国。

之所以称之为“史官文化”,其源于史官对史料的态度,自孔子批阅《春秋》以来,又经过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的洗礼,史官基本上都是持儒家态度对史料进行筛爬剔选,这“儒家态度”看起来模糊不清,实则却是3000年历史上唯一权威的声音,凡被这声音所排斥的,统统“口诛笔伐”,这也是专制政权的集中体现。无怪文天祥至死也不忘“留取丹心照汗青”,这“汗青”字义为竹简,实则是史籍档案。由此我们可以得知,绝对真实是不存在的,尊重历史而不可盲信,档案的意义即在于作为古典文化事业与今天的发展的沟通而存在着,我们可以从中听到祖先的脚步声,模糊而又清楚,混沌而又沉重,从历史走到今天,又从今天走向未来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